即便2009年的汽車消費依然低迷,中國汽車市場的規模也已經屬于千萬輛級別的。那么汽車企業該如何運作呢?這幾年汽車行業有哪些質的改變和區別呢?
質變之一: 和諧廠商關系 合作共謀發展
由于2008年的汽車市場驟然“變冷”,許多企業并未完成2008年年初制定的全年產銷計劃。對此,各家老總都選擇面對現實,而非通過向經銷商壓庫的方式虛增業績。
2008年,華晨未能延續前兩年產銷超過30萬輛的好成績,銷量下滑了5%,為28.5萬輛。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華晨董事長祁玉民顯得很平靜:“就2008年的狀況而言,企業在年底時不能再向經銷商壓庫了。因為經銷商比我們更困難一些,今年他們的增幅從23%左右回落到7%,再壓庫很可能就把他們壓垮了。”
他分析稱,現在,不僅是華晨汽車,整個中國汽車業都面對著日益激烈的競爭和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造成的嚴重沖擊。在這種狀況下,華晨汽車集團要和經銷商團結在一起,群策群力應對挑戰。“對內,我們要節流控成本;對外,我們要大打價值戰。”祁玉民說,經過多年的價格戰,降價對消費者的刺激作用已經不明顯。而且降價對企業和經銷商的影響都不好,因此得另想辦法。
他提及的價值戰,就是要通過加強和經銷商、供應商等合作,共同實現價值創新,為消費者提供高技術、高性能、高質量的車。
在和經銷商抱團這一點上,國內商用車企業的選擇和乘用車企業一樣。
一汽解放總經理王立志在談及2009年工作目標時指出,該公司要依托自主發展的資源優勢與體系優勢,給予經銷商、服務商全力支持,加強協作,雙方共同迎接2009年的市場挑戰。
東風、中國重汽、福田汽車等商用車巨頭,都表示要與經銷商合作,共謀發展。
質變之二、 整零密切合作
共謀海外市場
“民族汽車企業走向海外是一種戰略,盡管我們現在出口的比例還很低,但出口時就要把我們最好的產品拿出來。”說起未來的發展,民族汽車企業在海外的發展是張小虞最看中的內容之一。
他認為,金融危機雖然影響了國外市場的消費能力,但這恰恰是中國汽車企業走出去的好時機。因為各國市場對汽車的消費需求都是剛性的,低價但不低質的中國汽車正好可以滿足市場需求。
中國汽車大規模走向海外市場,必然會對供應商提出更高的要求。
談到這個問題時,榮膺“改革開放30年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30位杰出企業家”稱號的德爾福派克電氣系統有限公司中國區董事、總經理王展說:“中國汽車如果要達到千萬輛級的規模,出口是關鍵。如果主機廠更加國際化,那么供應商也必須要走上國際化發展的道路。”
他指出,光靠成本低、制造費用低,是不足以支撐中國汽車市場千萬輛級的規模的。這需要主機廠和供應商合作,既開發出高品質的產品,又能夠降低成本。
“當客戶走向海外市場后,供應商就必須同樣具有國際化視野,既能提供很好的售后服務、技術支持,又能夠保證自己的發展。”王展進一步解釋說,基于這樣一個判斷,他認為,在千萬輛級的市場里,中國汽車業的整零關系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預計會形成一種相互支持,共同促進的關系。”
質變之三、 品種不求多但要求精
從1999年183萬輛的銷量,到2008年938.05萬輛的銷量,中國汽車市場在10年時間里擴大了4.8倍。規模的迅速擴大,使得企業在經營中傾向于效益最大化,而降低了對內部管理的嚴格要求。
2008年,全國汽車銷售僅僅增長6.7%,成為10年來惟一一個銷售增幅低于兩位數的年頭。這給各企業敲響了警鐘,也讓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對未來多了幾分警醒。
在談到現階段的汽車市場時,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張小虞的觀點非常鮮明:“雖然現在車型眾多,但汽車業的有效供給仍是不夠的,也就是說,用戶真正需要的產品現在還不多,所以才會出現類似于持幣待購的現象。”他認為,汽車企業要努力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不能求多而要求精。
在這一點上,新華信國際信息咨詢(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林雷的看法與張小虞頗為相近。“這場危機促成了各界對汽車產業重要性的統一認識,無論是政府、企業、研究機構,還是消費者都對汽車產業在中國經濟中的重要地位,給予了充分的高度認可。”他預計,2008年以后,中國汽車市場將可能進入“個”位數增長時期,這將對汽車產業產生重大影響。
“前些年,汽車產業各個環節上的資源配置都是建立在兩位數增長水平上的,因此,現在包括零部件行業和渠道在內的各個環節都將進行重新整合,以適應個位數增長時期對資源配置的要求。這一變化的目標是通過規模化的發展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林雷分析道。
汽車企業的選擇與林雷的分析不謀而合,許多企業越來越重視控制自己的發展方式,不求多但求精。
奇瑞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談到近年來的發展戰略時,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尹同躍告訴記者:“2008年,我們原本計劃要推出大量新車型,但在2007年奇瑞第100萬輛車下線后,我們決定調整發展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大幅度提高新車上市門檻。”
他說,經過1年時間的精心準備,奇瑞企業內部的質量控制工作做得更好了,新車型的準備流程也更加完善了。因此,2009年,以奇瑞A3兩廂車上市為起點,計劃全年投放15款新車。“但這并不是沖量,而是對市場的細分。”尹同躍強調。
與奇瑞相仿,華晨、吉利等自主品牌汽車企業也都加大了新產品的投入,力求為消費者奉獻更好的車型。